自我田野|从城市搬到农村生活,我找回了真实和附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4:22:00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真实”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而在城市中,人与真实生活的脱节早已发生,AI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人类学者项飙1994年到东莞调查时,就关注到人们生活在一种“悬浮”状态之下:“人人都忙着工作,忙着追向一个未来。与此同时,当下被悬空了,除了作为指向未来的工具,没有其他意义。努力工作并非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而往往是为了攒够钱,从而今后就再也不用干这份工作。”真实生活的反面,不是虚假,而是悬浮。

关于悬浮,我个人有一段非常具象化的体验。两年前我结束工作和另外一位差不多时间辞职的朋友开启了一场为期18天的中国东南部自驾游,从上海出发,最后的目的地定在了深圳。出发之前我们都是雀跃的,我们对边走边玩的这趟旅程充满了期待,且我们都有大把的时间。然而旅行开始的前半段,我们却有一种相似的感受,就是每当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即使那个地方是景德镇这样的旅游名胜之都,我们却依然无法停留,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拉着我们往前冲,常常才在这里住下酒店,第二天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于是旅行本身变成了赶路,我们好像都不知疲倦,每天都打一枪换个地方,早上起来吃完早午餐就出发,开两三百或者三四百公里,天黑前就近找个城市住下。这样循环往复了一周左右,我们都意识到了可能是我们的状态出了一些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是“哪里看上去似乎都差不多”“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嘛”,但内里呈现的却是我们很急躁,却又不知道在急什么。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追着我们,但又说不出是什么。

现在回想,这样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悬浮。因为我们都还没有从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真正地跳脱出来,虽然踩了一脚刹车,但惯性还是把我们带着向前。后来在深圳,我们分开了几天,她去香港找亲戚,我在深圳朋友家住了几天。也许是这样的停留让我们找回了一点生活在当下的感觉,再次重见时,我们“像两颗被泡发了的干菜”一般,突然间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我们的交谈变得深入,有了更多情感的涌动,我们也开始学着尝试在每天停车住宿后,去探索酒店附近的500米,不管是市井美食还是小商贩的当地特产,好奇心和探索欲带着我们到访了也许此生只会去一次的小街小巷。在那趟旅行的末尾,我们各自都收获了我们在旅行之初想要去探索的东西。

青山村

2024年6月,我离开生活了四年的上海,把家搬到了杭州余杭的青山村。在农村生活中,我找到了对抗“悬浮”的方式,不仅重新找回了“注意力”,也逐渐找回了真实和“附近”。

注意力的悬浮

悬浮的反面是当下,是把目光和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拉回到具体的人,拉回到手头在做的事情,拉回到附近的500米而不是手机上的豪宅岛屿。但我们现在面临的另一个更为严重且普遍的问题是注意力的悬浮,比起人生状态的悬浮,时刻拿起的手机,长达10小时的屏幕时间和刷不完的短视频可能更剥夺我们的生命。

我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几年前我发现当面对有些朋友时,要么是一刻不停地拍照,要么是我们可以聊天的话题只能来自手机上的某些消息,比如某张图片或者某个梗,而在聊到这个时还需要掏出手机拿出“证据”去佐证这个话题。我感到厌烦,当我们面对面坐着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只是聊天吗?把手机丢到一边的那种聊天?如果我们不能在生活中让注意力从手机上离开,那么我们谈论的将永远只能是出现在手机上的那些事。那些事那些人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并且完全没有关系,认清这一点很重要。但我们总是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手机。

去年搬到农村之后我做了一个几乎改变我生命的决定,就是给自己设置每天中的无手机时间,即睡前两小时——起床后三四小时,差不多是晚上十点到中午十一二点,差不多十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我选择的方法就是不带手机进卧室,以及起床到书房后不查看手机直到我处理完早上的工作。我可以说只要这样执行的日子里,我的自我满意度都很高,即使白天我可能刷了六七个小时短视频(但这种情况通常不存在)。但起码那一天里,我睡前会看上一两小时的纸质书,早上起来会完成我一系列的routine,诸如练瑜伽、打扫房间等等,然后再去写作几千字。虽然过去的十个月里我没有百分之百的践行这样的生活(比如前几个月就很困难,我可能从早到晚都在玩手机,玩到恶心那种),但只要连续执行上一段时间,白天我根本都不会想要去玩手机或者看短视频。

注意力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当你习惯了刷短视频之后一时之间会很难再去阅读长篇文字或长视频。但是反过来当你习惯了深度阅读或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再去看短视频也会觉得生理不适。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放置注意力和打发无聊时间的方法,但很多事情的启动成本很高,比如阅读或者看电影,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在被长期的碎片信息和充满各种干扰的世界所“惯坏了”。没有办法静下来的心,散乱的神,就是注意力长期悬浮的结果。而这个问题的解法,其实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

农村生活的附近性

因为十多年前定居的新村民,发展的非常别具一格,有很多做艺术设计的人才,也有不少在此隐居的生活家,这些年也吸引了近百位像我这样的新村民来此定居或小住。

今年我迷上了散步,其实去年夏天我也很喜欢在一大早或者傍晚去散步,只不过没有今年这么频繁,最近我几乎天天散步。在农村散步尤其是去田边小路散步,很多时候就只有你一个人。但如果突然遇到一个正在散步或者路过的本地居民,多少还是要说点什么。虽然本村居民已经对新村民习以为常,但我们这种装扮一看就不是本地人的年轻人还是会显得非常鬼祟,这时候只需要大胆地迎着对方的目光龇着牙微笑,保准会得到对方的笑容一枚,说不定还会问候一句“散步呀”。也有些村民非常开朗,老远看到你就开始笑,主动寒暄攀谈两句,可能一声“早上好”就能让一天都甜甜的。

这次过完年我回到村里那天,带着接机送我回村的朋友在村里溜达,才走了200米我就已经和4个人打过了招呼。这样的情况似乎只有10岁前每次去奶奶家的路上发生过——虽然不知道邻居家是做什么的,但是他们家有几岁的孩子,有没有一起玩儿过还是门儿清。在这样的熟人社区里,孩子们假期跑出去疯玩一天都不打紧。

在村里生活的九个月里,我体验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时刻,比如推开门发现挂着自家种的黄瓜和桃子,比如被叫到邻居家喝刚吊出来的米酒,比如正在家里烧烤突然一帮朋友浩浩荡荡的带着食物加入进来,比如去村口饭馆吃饭被老板送水果和小菜,比如随时有吃不完的蔬菜会从地里出现在厨房的水槽里,比如许多次发生在不认识人之间的攀谈,都让我找回了“附近”,找到了人和人之间连接的那扇门。当然,如果你的注意力依然还是被屏幕上的信息所攫取,天天蹲在家里玩手机的话,这些附近自然和你无关。

在这里,小卖部的老板永远笑意盈盈,想吃什么饭菜提前和饭馆老板打个电话就行,送顺丰的小哥已经干了很多年,菜鸟驿站永远没人取件自助,手机丢在柜台查件自助。去朋友家永远不锁门,电动车和汽车也经常忘记锁,村口总会有固定的几位坐在那里闲聊,游客中心摆摊的也永远是那几个熟脸……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中,在一次次田间的散步中,悬浮的双脚渐渐落地,我好像找到了真实的能力。

项飚曾经谈论过自己研究的动力:“一是要始终保持智识上的好奇;二是你活着是以非常具体的方式活着,你在一个非常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你希望对这个生存的环境能够有一些说法……一方面你要知道宇宙有多大,但另一方面你知道,每个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哪怕你再渺小。”

地里挖的野菜,有繁缕、野豌豆和荠菜

对于我来说,在农村生活就是以这种非常具体的方式活着,你走出去,就需要和这些熟悉的面孔打交道。你待在家,就得考虑一日三餐吃什么,一切得自己动手,毕竟这里没有外卖。当然,在城市里也不是不能构建这种附近,就像我以前在上海住着的时候,也会和菜鸟驿站的阿姨非常熟悉甚至有时候帮她码件,也会给片区的顺丰小哥送水,和小区卖菜的阿姨打招呼。但因为城市太大了,人口又太密集,所以这样的“附近”似乎被稀释了。而在农村的附近,就是你几乎全部的生活,这样的感觉,真的特别好。

构建真实的能力

在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容易活在头脑里,沉溺在一些虚幻的、被构筑的世界里,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我前阵子看过一个小红书帖子,帖主说自己近十年除了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看网络小说,一天看十几个小时,生活中的一切都仿佛停滞了,她很想自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当时评论说:这是由于丧失了真实的能力,只活在了头脑里的结果。需要马上去做一些和身体连接的事情,比如给自己按摩、散步、运动、跳舞,以及一切需要动手的具体的事情,比如做手工、做家务或者做饭等。需要把万马奔腾的能量从头脑下放到身体,学会重新使用你的身体而不是头脑。

因为这样的状态,对于确诊ADHD的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脑海中总是有成千上万个想法,但能实现的却非常有限。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已经在头脑里预设了接下来的发展情况。为了让自己的注意力有个去处,宁愿麻痹掉自己的觉知,将其放在没完没了的短视频和碎片信息上。这种活在自己的头脑里的生活本质,就是我们丧失了真实,丧失了用身体去生活的能力,选择用头脑支配一切。

在城市里生活的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自己,都因为程式化的生活而让自己会进入一种自动驾驶的模式,好像不需要任何驱动就能够自动完成起床刷牙洗脸出门匆匆买个早餐坐地铁上班下班再坐地铁回家点外卖的生活。诚然这样的自动驾驶模式是非常省力的,但这个过程也让我们和身体失去了连接,甚至当身体出现疼痛或者异样时都能够自动降频去忍受这种疼痛直到完全撑不下去为止。丧失或主动关掉对身体的觉知,随波逐流的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又怎么不是一种悬浮呢。这样的日子让我回去再过一天我都无法忍受,真实是多么宝贵的能力。

悬浮是对现在的否定,那么对抗悬浮,只需要肯定现在,肯定当下。通过去构建真实的能力,把握住每一个当下。在做一份工作的时候,享受地去做而不要急着去跳槽。在吃一餐饭时,认真地去品味而不要匆匆果腹去做下一件事。在和一个人相处时,多感受对方带给你的好而不是去挑刺。在过每一天时,都像是第一天一样去过。

有一本书叫《地铁上的正念》,里面提供了许多种在不同场景下保持正念的方法,比如在工作时虽然你不想打那个销售电话,但你享受和人沟通的感觉;比如你听到警笛声觉得很吵闹,但那说明有人正需要帮助,应当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祝福。保持正念、专注当下,就是构建真实的能力对抗悬浮的不二方法。“安于此刻,不依附于老旧模式的自动化反应”。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带入这样的觉知,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你正在创造它。

(本文改写自播客节目“人类学家的下午茶”第19期“在悬浮社会,学会构建真实的能力”)

阿夏桑

相关文章:

自我田野|从城市搬到农村生活,我找回了真实和附近05-04

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第二届“建设之星”事迹展播①05-03

大同市36个集体和个人受表彰!山西省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举行05-02

80后女演员成“恶婆婆专业户”:“以前爱笑,现在面相都变凶了”!05-02

干超市20年,给员工分913万,草根音乐人的另类样本05-01

赵殿礼同志逝世05-01

在平凡的岗位上担当奉献——五位一线劳动者分享奋斗故事04-30

信阳市浉河区车站办事处:四月份全市安全日消防演练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