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黄山毛峰正式开采!
2025-03-25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32:00
□蒋璟璟
“拼抱抱,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找抱抱、贴贴搭子;我出5块,寻找抱抱。”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多家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求“拼抱抱”“拼好抱”的相关网帖。对此,一些网友表示,“拼抱抱”可以释放压力、寻求温暖。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网友表示,自己之前发布“拼抱抱”的帖子后,收到大量骚扰信息,言语露骨,让她无法忍受,并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中新社)
拥抱,可以是温暖、友好的,也可能是暧昧、欲念的。而“拼抱抱”之类的说法,有意无意透着一股可爱的、人畜无害的气质,显然旨在强调“拥抱”温暖、友好的一面。一般说来,拥抱是发生于熟人间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很难想象,其居然可以成为一种社交媒介,一种商品、一种服务。看起来,“拼抱抱”也属于陪伴经济的一种,类似陪聊天、陪就诊、陪拍照、陪打游戏等等。但若是深想开去,其实不难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拼抱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社交文化,显然是基于特定的“效果预期”,也即认为通过“抱抱”能够带来安慰、舒缓情绪、改善心情……这种“效果预期”不能说是想当然,但至少是把问题想简单了。需要厘清的是,所谓“拥抱效应”,明显是基于亲属、朋友等熟人之间而言的。其是否能够推而广之地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拥抱,这本身就很存疑。明明是很不熟的两个人,生硬地“拼抱抱”,会否适得其反,加剧紧张、焦虑、抗拒等情绪呢?
当某人尝试“拼抱抱”,其至少有两个心理预设,一个是自己需要安慰,另一个就是“拥抱能带来安慰”。这里面,其实存在着明显的风险点,那就是,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合适的“拥抱搭子”。拥抱等亲密接触,所能提供的情绪反馈,是很微妙、很即时的。陌生人之间的“抱抱”,对方的样子、表情、气质、话语等等细节因素,都能对拥抱的主观感受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概率,大概率是不低的。
通过“拼抱抱”来寻求安慰,与其说是“抱抱”本身带来了“神奇疗效”,不若说是个人心理建设、积极心理暗示促进了自我治愈。很多时候,我们放大了外界的力量,放大了特定的形式或方法所带来的助益。而实际上,能够救赎自己的绝不是陌生人的“抱抱”,而是恰恰是个体开放阳光的心态、调节情绪的能力。
相关文章:
迪迩秀丨关税之歌05-01
从影坛新星到百花影后,祝希娟的银幕记忆与幸运人生|独家对话04-30
在平凡的岗位上担当奉献——五位一线劳动者分享奋斗故事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