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炼金记 | 从“废弃矿坑”到“生态金山”:渝北铜锣山的绿色蝶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09:01:00    

开栏语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这字字千钧的理念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全国的山山水水间生根发芽。年初,重庆市委在“新春第一会”上作出部署: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上游新闻将深入挖掘现代化新重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炼金术”,策划推出《绿水青山炼金记》系列报道,奏响美丽中国建设中“渝”众不同的生态“最强音”。

在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山脉深处,一汪碧水镶嵌在陡峭的崖壁之间,宛如一块翡翠,落入群山怀抱。这个被网友称为“重庆小九寨”的秘境,几年前还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如今,这里已成为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修复后的7号矿坑如意潭。

矿山修复的“渝北样板”

作为重庆主城“四山”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铜锣山曾因丰富的石灰岩资源,成为碎石开采重灾区。数十年的露天开采给这片“城市肺叶”留下41个深浅不一的矿坑,形成近15平方公里的生态影响区域,犹如一道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

“开采高峰期时,这里整天机器轰鸣,尘土飞扬,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当地村支书回忆道。

土地裸露、植被消失、水土流失……矿区关闭前,周边村民不仅饱受噪音粉尘之苦,还面临耕地减少、水源污染的生存困境。

2018年,渝北区打响铜锣山生态修复攻坚战,创新提出“三分修复法”,将铜锣山划分为三个立体修复带。在海拔最高的“生态保育带”,工作人员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为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重建栖息地;在山腰处的“矿坑修复带”,专家团队对33个矿坑实施“一坑一策”治理,通过地形重塑、土壤改良让绝壁重生绿意;山脚下的“综合利用带”,则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确保合理利用。

截至2024年底,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累计完成投资3.36亿元,完成33个矿坑矿山生态修复244.17公顷,新增耕地、林地等农用地150余公顷,种植树木近40万株,国土绿化营林改造近万亩,生态修复率约70%。这种“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下穿鞋子”的治理思路,开创了矿山修复的“渝北样板”。

6号矿坑修复后的居民新村。

生态变现的“创新密码”

走在矿山公园的观光步道上,项目建设负责人指着一处碧蓝的矿坑湖介绍:“我们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净化水体,现在所有矿坑水质都达到Ⅲ类以上,最深的坑有50多米。除此之外,我们还在陡峭岩壁上凿出种植槽,选用耐旱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就有了现在游客看到的‘悬崖花园’。”

但如何让修复成果持续“生金”?渝北区构建了“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调整国土空间布局,将3%的修复用地用于配套产业,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矿山公园,同时保留矿壁断面等工业遗迹,融合观光缆车、矿洞探秘等体验项目,让昔日废墟变身地质研学基地。目前,公园已带动周边村民3600余人次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增收约2万元。

重庆临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生态修复,我们还整合邻近的龙兴古镇、统景温泉、玉峰山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打造了‘矿山公园+’旅游线路,去年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300万元。”

修复后的12号矿坑醉蓝渊。

多元融合的“美丽经济”

在矿坑旁的农家乐里,老板娘张大姐正忙着招呼客人:“以前丈夫在矿上打工提心吊胆,现在自家开饭店,收入翻了好几番,全家吃上了‘生态饭’。”

如今,像张大姐这样吃上“生态饭”的村民已有720余户。

近年来,渝北区通过国有公司收储农房建设居民聚居区、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无偿提供农产品交易中心售卖农副产品、开设农家乐、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建设等多种方式,让周边镇及老百姓围绕矿山公园做产业、做配套、做服务,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农户增收,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趁热打铁,铜锣山矿山公园利用自身生态保护修复成果,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理念,以奇幻景观为亮点,以沉浸式矿山旅游体验为特色,打造集科普体验、休闲游乐、生态健康为一体的国家矿山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美丽生态”转变成“美丽经济”,让铜锣山既有绿水青山“颜值”,又有金山银山“价值”。

上游新闻记者 吴思倩 重庆临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相关文章:

从矿坑变“金窝” 中国乡村的绿色“魔术”08-21

绿水青山炼金记 | 从“废弃矿坑”到“生态金山”:渝北铜锣山的绿色蝶变08-16

全国生态日, 这场庭审现场“搬”进闽江河口湿地公园08-16

《绿水青山绘就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发布08-10

图片新闻|夜经济助力城市添活力08-10

香港数码港率九家初创企业参展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07-28

民乐:巧做“节水文章” 绘就生态新篇07-20

梁溪河的神秘「原住民」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