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好一条上学路,好一部青云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07:5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李灿 视频 魏志阳

尼珠河村没有恐高的孩子。

在他们以及父辈的记忆中,山崖是要爬的,风是要顶着走的,读书的路,是要一步步朝着天上踩出来的。

可自从“青云电梯”建成,这一切变了。

青云电梯。记者 魏志阳摄。

“青云电梯”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大峡谷景区畔,全部厢体均处于山体之外,是一部至今仍保持“亚洲第一高”记录的单体户外观景电梯。电梯以每秒3米的梯速笔直向上,90秒就可以抵达268米高的山腰大平台。孩子们坐着电梯,从谷底“飞”上山腰,再转乘高空缆车就能到学校。

2021年底,“青云电梯”刚开放试运行,孩子们就成群结队地抢着去坐。在山上一所小学读五年级的雷鑫,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乘坐“青云电梯”直冲云霄的心情:“我感觉我不是自己走路上去的,像是神仙背着我飞上去的。”

在没有“神仙”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雷鑫每回去学校,都是中午饭一过,就背着塞满了书本、衣服的包裹从家里出发,再爬上尼珠河大峡谷里陡峭的山崖,接近傍晚才能抵达。

而这,也曾经是世世代代尼珠河孩子求学路的常态。

尼珠河畔。记者 魏志阳摄。

只有50多户人家的尼珠河村,是宣威市平均海拔最低的自然村,这里没有恐高的孩子,不是因为尼珠河水自带勇敢“基因”,而是因为他们知道,面对悬崖如果不敢爬,就意味着“没学上”“出不去”。

是“青云电梯”的出现,让大家终于可以不用再担心,自己会被“困”谷底了。

这部电梯的建造方,是浙江的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6月底7月初,记者先后来到云南和宁波,探寻“青云电梯”背后的故事。

是电梯也是“校车”

6月25日周三,是官寨完小“大周”结束的日子。

这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和普立乡的很多村小一样,虽然叫“完全小学”,却只设了一到五年级,等到六年级升学年,都要统一去乡里。学校50多名学生,都是周边村子的适龄儿童。

悬崖边的官寨完小。记者 魏志阳摄。

学校很早就开始实施“大周”制度,即每上十天放四天,为的就是方便孩子们上学、减少路途奔波。

下午4时半左右,雷鑫收拾好换洗衣物,兴冲冲地和七八个小伙伴一块回家。他们的家,就在比学校低500多米海拔的“下面”村子里,既有尼珠河的,也有一河之隔贵州六盘水的。

小朋友们特地没坐摆渡车——学校到“青云电梯”的起点还有段距离,平常如果时间紧张,可以选择尼珠河大峡谷景区统一安排的摆渡车前往。

也许是想着就快要放暑假了,这几天没有作业,大家决定结伴一路走过去,不时还能爬爬树、摘摘果。这样有说有笑蹦蹦跳跳,不到20分钟,就来到了“空中校车”的起点。

孩子们乘坐高空缆车。记者 魏志阳摄。

孩子们乘坐高空缆车。记者 魏志阳摄。

面对传闻中的“空中校车”,初次到访的观光游客,其实很难被立刻“惊艳”到。乍一看,以为不过是目前国内很多景区的“标配”:一架高空缆车外加一部观光电梯。

高空缆车倒是常见的露天钢索款,与其他地方的并无二异,相比之下,电梯算得上“大有来头”。

这部悬挂在陡峭悬崖山体的单体户外观景电梯,迄今为止都保持着亚洲高度第一的纪录。两个可以同时上下、分别额定载重1600公斤的宽敞梯舱,搭配上通透硬气的高强度钢化玻璃轿厢,与周边的峡谷风景融为一体,就像在云贵高原的天然风光中插入一道现代化的工业风情,颇有壮观的混搭“赛博朋克”既视感。

复杂的材质和原理,当地孩子们还搞不懂。但他们都知道,这就是让他们求学路不再艰难的美妙组合——两台大设备前后不到10分钟的接力,抵得上过去他们在悬崖上手脚并用爬行三四个小时。

空中校车。记者 魏志阳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趟“空中校车”,他们一下子就从校长老师眼里“最远的孩子”,变成了“就属他们来得快”,不少其他村的同学还羡慕起他们来。

此时已经将近下午5时,天空开始飘起雨,好在风不大,露天缆车可以正常运行,密闭电梯更是不受丝毫影响。虽然还有部分游客,但小学生们可以享受绿色优先通道的,先是两两搭乘缆车,不到五分钟就来到山腰大平台,再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一起换乘“青云电梯”。

这一切,都不用掏一分钱。“空中校车”从规划初期,就设定对尼珠河村及附近村民免费开放。

放学坐、上学坐,偶尔出门也能坐,对于小“常客”们来说,这部电梯少说也坐了好几百次,但即便如此,每回一踏进梯舱,大家还是想“抢占”玻璃大窗边。

成功拿下最佳观景位的雷鑫紧紧攥住扶手,一个劲把小脸往外探。流淌在大峡谷间的尼珠河,就像一条玉带嵌进了毛茸茸绿油油的大地毯。在这群喝尼珠河水长大的小娃娃眼里,这个角度的家乡好风光,怎么也看不够。

“可惜”电梯太快了,90秒就足够从268米高空驶达谷底平地。短暂的旅程里,我们从孩子口中听到了个有趣的比喻——空中校车就是“地上的天上”。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用来形容人们做梦也想象不出、却最终真的“凭空”出现了的美好东西。

曾经的路

尼珠河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从昆明坐三小时的机场大巴,还得再盘山两小时才能进到尼珠河大峡谷景区入口——这也是从公路去到尼珠河村的必经之点。

孩子们曾经爬的悬崖路。受访者供图。

一路上我们就在想,翻山越岭来到这,不能光是体验现在的“空中校车”有多快有多便利,更要弄明白,以前的求学路,到底有多难。换言之——拔地而起的“空中校车”,意义究竟在哪里?

可当我们深入峡谷,试图从去崖底“复刻”当年时才发现,严格来说,那里并没有“路”——

景区工作人员热情领着我们,从游客服务中心一路下台阶、过栈道,终于在一个多小时后抵达了一个名为“板壁崖”的悬崖边。

他们说,这算是个“崖路”旧址。栈道旁的展示板也上介绍,这里特地保留了过去尼珠河人的“凿壁成梯、踏阶而行”,好让游人们阔步在旅游步道时更加珍惜。

可问题是,“崖路”在哪里呢?

见我们环顾四周后依然有些摸不着头脑,工作人员秦本智用手往崖上的一条粗麻绳一指,很淡定,“你们看,就是它,它就是路。”

我们这才注意到,长了一层薄薄绿苔的崖面上,搭着一根系了数个结扣的米黄色麻绳。紧靠绳子的垂直方向,则还有一列半脚掌大的小洞,只是在光影的遮盖下,显得略微“隐形”。

工作人员杨勉则直接扒着麻绳、踩着小洞,三下五除二就爬上了两三米高。他是尼珠河本地人,他解释,麻绳是早就有的,已经记不清来源,小洞听说是几十年前,当地政府发动村民骨干们一块来凿的,这“攀岩”搭配虽然看上去原始,却很实用。

这一点,在我们后来几天的采访中也得到了证实。事实上,不仅是去上学的孩子们,从前尼珠河的男女老少但凡要出村,几乎个个都爬过这条“路”。

而且因为走一趟不容易,往往要费上大半天时间,大家一般还“舍不得”空着手。小到书包行囊米面油,大到冰箱彩电洗衣机,手脚并用、边背边爬,不在话下。

这样在外人看来无比揪心的场面,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如果一步踏空会怎样。

可我们却注意到,采访初期,几乎很少有当地人会主动跟我们提及曾经爬悬崖版“攀岩路”时的心情。直到我们坚持把自己在峡谷里看到的“路”描述给他们听,他们才轻描淡写,“没有危险的,无非有时候不小心擦破点皮。”

“总不能不出去,总不能不上学啊。你就一个劲朝天看,总能走到的。”53岁的村民陈顺兵还分享了简单的“心得”。他说,自己也是这么教儿子和女儿的,他们管这叫“天路”。

“天路”之后的很多年,尼珠河才又有了新的路。2015年左右,随着尼珠河大峡谷景区着手开发,崖边开始凿出一道道登山台阶,虽然因为山形陡峭,台阶最宽处也不到半米左右,却也给爬悬崖的人们添了份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这么算下来,我们刚刚下来的栈道,够宽敞、有扶手,已经是3.0版本了。”秦本智笑笑说。

“可无论是哪种路,我都不想再回忆了。”在新尼珠河人赵苏珍眼里,原住民大概是“天赋异禀”,所以能拥有飞檐走壁无异的“超能力”,说起爬悬崖才可以云淡风轻,“我是每次想想都后怕。”

赵苏珍是雷鑫的妈妈,是从外地嫁来的。尽管儿子打小就说自己是“尼珠河身体最好的小娃娃”“爬悬崖有什么好害怕”,可她就是放不下心。

雷鑫在上山的“攀枝嘎”村上学前班时,赵苏珍就开始一路护送。她和儿子同学陈泓涵的妈妈浦芸相约,俩人带着俩娃,早上7时就出发,11时多才能抵达。爬悬崖一会儿绳索突然晃悠,一会儿一步突然收窄,感觉随时就有可能掉入脚下流水里,孩子倒不以为意,妈妈们却总是心里一紧。

有一次,去程好好的,准备启程回尼珠河的时候,大瀑布下却开始猛地涨起大水,惊慌的赵苏珍只能给在乡里打工的丈夫打电话,等了几个小时,才终于敢在丈夫的带头探路下小心翼翼地往回走。

好在,当大家都以为尼珠河的路“最多也就这样了”“不接受也得接受”时,一个看似有些“科幻”的念头,已经在酝酿了。

官寨完小的孩子们在做操。记者 魏志阳摄。

“科幻”照进现实

在悬崖上建电梯?

蔡雄的这个想法刚传到村子里,大家还半信半疑。

蔡雄是尼珠河大峡谷景区董事长,从小就生活在这附近,也有过爬悬崖到腿磨肿的经历。2015年,当他从外地回到家乡开始建设景区时,面对眼前500多米高的山体,他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念头:我要让山底的人“飞”上去。

是科幻吗?

不——因为没多久,他就遇见了越来越多懂他的人。

2017年,第一次面对远道而来的电梯建造方——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蔡雄还提不出太多的专业意见,只是不断反复声明自己的核心诉求:要建一部很高很高的电梯。孩子上学太难了,这部电梯,就是为了孩子能安全、便捷地上学。

宏大是景区施工方之一多年的默契搭档,还曾合作在河南省八里沟景区建成高150米的户外观景电梯,对于该此类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算得上拥有丰富的经验。

宏大的加入,给了蔡雄底气,也给了尼珠河畔的人们更多期待。

景区有起色后,村里的很多人家都在谷底景区口开启了小餐馆、做起了小生意,赵苏珍就是其中一个。电梯还在建钢架,雷鑫就借着家门口的便利,每个礼拜和伙伴们跑到现在“青云电梯”所在的位置“监工”,“怎么还没有建好啊,什么时候才能建好啊。”

同样满怀憧憬的还有贵州六盘水95后小伙熊清满。几年前,他从外省服完兵役回到尼珠河,用上在部队里学的本领,应聘上了电梯的安全运营和管理岗位,“小时候哪里想得到还能有这样的电梯。等建好了,我要用亲身经历告诉以后的小朋友,现在的上学路多好,一定要珍惜。”

从结果来看,宏大确实用实力兑现了承诺,也终于让“科幻”照进了现实。

从云南回来后,我们再次造访宁波宏大,参与过尼珠河电梯的项目经理周巍对当时勘测、设计、制造、安装的场景,都还记忆犹新。

当时,单程运行时间长、山间起雾湿气大,钢架井道晃动较大等,是摆在团队面前的一座座“大山”。在10个多月建设时间中,团队先后采用了导轨缓冲冗余设计、主要部件实时状态监控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

另外,当时进山的盘山公路无法进大车,电梯设备通过几十次大包装拆分小包装才逐一运到安装现场。而且由于整体山体高度近500米,又直接悬挂于崖壁,重达2.4吨主机吊上近300米的山腰,在塔吊承重限制无法吊装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人工“手拉葫芦”、分段式逐层往上运输。

周巍的描述很严谨也很克制,似乎只是在客观剖析一个机械原理。但销售部副总经理张列科一并说出了队友的心声:“这简直是我们职业生涯里最震撼的一个项目。”

事实上,那段时间,他们也无数次在峡谷边爬上爬下。虽然是在较好走的步道,却也能深刻体会到尼珠河人曾经的艰难与不易。

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在沿用一贯的高标准严要求基础上,还自我加压,按照超高速电梯的标准来做各项配置。整体完工后,因为该项目的特殊性,当地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派出十几人的团队赴现场验收的同时,将该项目当做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对该电梯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均进行现场测试,宏大顺利经住了考验。

说来也巧,不论是宏大这边的“最震撼”,还是尼珠河那头的“亚洲第一高”,两个记录也许都快被打破了——随着尼珠河景区的客流量越来越大,紧靠“青云电梯”、依然由宏大承接建造的二期电梯也进入了钢构搭建环节,预计明年初建成时,速度将提升至每秒五米,高度将达到288米左右。

官寨完小的孩子们在上课。记者 魏志阳摄。

很多很多年之前,有人说,是川流不息的尼珠河和两岸的万丈绝壁,隔断了尼珠河村与外界的联系,才让这里变成了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难开发之地。曾经的天堑,如今不再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地理障碍。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电梯还会一趟趟降升。而那些藏在山谷里的梦想,也会在某一天,顺着这部电梯,一步步走出去。这样的“青云梯”,或许会在这个时代,书写更加动人的跃升故事。

(温馨福利:在本文评论区留言的热心读者,我们将随机送出“空中校车”精美冰箱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潮声丨好一条上学路,好一部青云梯07-05

“国防教育+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07-04

在济南高新区瀚阳学校,孩子们都能“玩”什么06-28

铁路运输,助力乡村振兴美好画卷06-27

北京平谷梨树沟景区焕新,打造文旅新地标06-24

无人机研学融合创新,“非遗+科技”打开天空新视界06-23

下先手棋·建生态系·打数智牌——河南文旅热背后的社会治理答卷06-22

摘桃小达人上线!千洪小学农耕园欢乐“桃”气行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