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黄山毛峰正式开采!
2025-03-25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15:55:00
盛夏时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一家食品公司的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果香四溢。90余名工人在加工一线忙碌着,对芒果进行分拣、去皮、腌制……
在热火朝天的生产背后,“巧工坊”就业服务中心正发挥着"就业红娘"的关键作用。这个创新平台的精准对接下,当地群众的就业半径缩短至“一公里”,企业与周边乡镇的就业群众实现“双向奔赴”,为产业发展架起“致富桥”。
工人在车间分拣、加工芒果。红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保姆式”服务 “产销一体”增收
“‘巧工坊’3天内就帮我们协调解决了2000平方米临时堆放场地,并协助完成1500平方米腌制车间标准化改造。”说起这位“红娘”,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凡赞不绝口,从用工保障到场地协调,“巧工坊”提供了“保姆式”服务,企业日均芒果收购量从50吨跃升至80吨,产能提升60%。
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附近村民也有了稳定收入,每天工钱在120元至240元之间。为拓宽增收渠道,“巧工坊”还创新“田间地头就业”模式,外聘40余名村民组建芒果采收队。采收队成员塔院算了一笔账:“每天收3至5吨芒果,月收入轻松过4000元,还能兼顾家里农活。”
在销售端,“巧工坊”构建“企业+代购点+农户”的产销网络,发展村级代购员。目前,该模式已带动周边村庄80余户果农销售500余吨芒果,实现“产销一体”增收。通过“巧工坊”搭建的桥梁,目前已带动105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群众收入113.2万余元。
手机上选岗 “家门口”学技能
“真没想到,在手机上扫一扫,就在家对面的服装厂找到了合适的岗位。”红河县迤萨镇勐兴社区居民李英欣喜地说。这得益于红河县创新推出的“巧工坊”就业信息二维码,让当地群众在手机上“选岗”,在“家门口”就业。
勐兴社区是个易地搬迁社区,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闲散人员就业成为难题。“巧工坊”就业信息发布二维码汇集了企业的招工信息,通过线上实时动态发布,群众只需轻松扫码,即能实时了解岗位动态、薪资待遇、工作要求、企业简介等关键内容,极大节省了求职者的时间与成本,让招工服务从“赶集式”向“智慧化”转型。
目前,红河县“巧工坊”就业信息平台线上浏览量累计15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就业技能培训500余人。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要把这个‘大家’管好,不仅要为群众解决生活所需,还要从思想上转变,‘巧工坊’就为群众就业带来更多机会和更好的条件。”勐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选介绍。对此,“巧工坊” 积极开展就地培训项目,由社区工作人员和老师“送课上门”。
红河县"巧工坊"创新打造"家门口"技能培训体系,课程涵盖服装饰品编织、电子元件加工等多个实用领域。社区以来料加工为重点,邀请行业资深师傅驻点教学,让群众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边学边做,快速掌握实用技能。
勐兴社区工作人员利用闲暇时间教当地居民制作珠串饰品。人民网 尹馨摄
“企业+车间+农户”搭建利益联结平台
“巧工坊”就业服务中心的创新实践,是红河县深化“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助力推进产业富民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红河县充分挖掘本地产业潜力,通过“招小商”引入企业,开发大量适合本地人的就业岗位。
服装加工、果脯果干加工、肥料生产、芭蕉芋加工、辣木加工……7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起来了,新增就地就近就业岗位540余个。当地还通过搭建“企业+车间+农户”利益联结平台,培育芒果、梯田红米、民族刺绣等特色就业工坊,充分挖掘当地就业资源。
目前,红河县已建成“巧工坊”就业服务中心(站点)13个,来料加工订单辐射92个村(社区),带动就业920余人。
如今,这些散布在城乡的务工车间,如同一个个能量站,让群众实现“早上送娃上学、中午回家做饭、傍晚田间劳作”的灵活就业,成为县域经济“工农互补、三产融合”的生动注脚。(尹馨、饶芯语、周鑫、赵龙云)
相关文章:
金塔:追“高”逐“新”厚植科技创新沃土07-03
【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河北:优化外贸生态 民营企业加速“出海”07-02
铜仁助力榕江灾后重建07-02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一个平台“链”起187家上下游企业07-02
历城区用党建“红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