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黄山毛峰正式开采!
2025-03-25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8:46:00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 视频 李梓潇
一根钩针、一缕毛线,在欧沛琼指尖翻飞五十余载。
9月1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长沙市级非遗“欧氏钩编”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欧沛琼正专注地用紫色毛线复刻鲁迅的毛衣。
从煤油灯下学艺的少女,到带领万人传承技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带头人,她用祖辈相传的女红技艺,织就了新时代的生活图景,也让传统手艺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潮流。
(欧沛琼用紫色毛线复刻鲁迅的毛衣。 邹伟瑜 摄)
煤油灯影:四代传承的匠心坚守
欧氏钩编的故事,藏在欧沛琼童年的煤油灯影里。
“五六岁时,常看到母亲和奶奶三更天还在纺纱织布,睡醒了还能听见针线穿梭的声响。”尽管母亲起初反对,直言“这手艺赚不到钱”,但长辈们日夜劳作的身影,还是在欧沛琼心里种下了热爱的种子。
6岁那年,欧沛琼正式跟随奶奶和母亲学习钩编,从最简单的锁针、短针练起,用祖辈削制的竹针、自纺的粗线,开启了与欧氏钩编一生的牵绊。
这门技艺在欧家已传承四代,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承载着温暖的善意。欧沛琼至今记得,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曾无偿为贫困家庭的女儿赶制出嫁用的鞋子,“母亲说做手艺要存大爱,不能只想着赚钱。”这份初心,也成了她日后传承路上的准则。
融线成诗:一针一线的生活美学
钩针编织历史可追溯至百年前,本是民间女性维持生计的技艺,却在欧氏钩编中升华为融合编织、钩花、绣花与缝合的艺术表达。不同于传统钩编,欧氏钩编的独特之处在于“融”——以线为墨、以针为笔,让织物成为能“讲出故事”的艺术品。
“古代服饰的纹样、生活里的花鸟鱼虫,都是灵感源泉。”欧沛琼介绍,从最初的纱线,到如今搭配棉、毛、丝等多元线材,她坚持“按灵感配色,按喜好创作”。小至梳妆台粉扑收纳盒,大到沙发巾、六件套床品,每件作品都饱含生活气息与个性色彩。
为让技艺“活”起来,她不断创新形式。复刻鲁迅同款毛衣并注入现代元素,耗时7年用100朵钩编荷花致敬建党百年……飞针走线间,单针单线驰骋想象,或平面铺展繁复纹样,或立体塑形生动万物,诠释着“生活美学”的哲学。
(欧沛琼钩编的作品。 邹伟瑜 摄)
山海传艺:万人同行的传承之路
“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而是让更多人会做、爱做。”这是欧沛琼的传承信条。十余年来,她带着欧氏钩编走进校园、机关、企业,更翻山越岭将技艺送到大山深处的妇女手中。
在湖南省妇联的支持下,她多次赴山区开展教学。为了降低门槛,她提前设计半成品,让山区妇女只需简单组装即可完成,再通过订单模式发放费用,看到姐妹们拿到报酬的笑容,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如今,欧沛琼的学生已超1万人,这其中既有从60岁学到80岁的社区老人,也有组成助教团队的年轻人。社交软件上,学员晒出的“网红玫瑰花毯子”让欧氏钩编成了年轻潮流;5所合作学校的课堂里,年轻助教正带着孩子编织童趣作品。
“收徒先看人品,再教技艺。”在欧沛琼的学员中,有为学生谋生计的特殊教育老师,也有数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的普通人,“看着他们,我觉得‘后继有人’了。”
谈及未来,欧沛琼有着清晰规划。一方面持续开发“荷花系列”产品,让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家居;另一方面借力新媒体扩大影响力,“现在我也想多做些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让更多人看见欧氏钩编的美”。
一针一线,钩织时光的温度;一绕一结,唤醒指尖的传承。欧沛琼用五十余年坚守证明,非遗传承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护,而是以热爱与创新为笔,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土壤里绽放更绚烂的花。正如她手中的钩针,织就的不仅是织物,更是欧氏钩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相关文章:
【非遗“整活”大赏①】钩编“鲁迅的毛衣” 老手艺里藏着“新灵魂”09-08
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官方回应08-26
鲁迅也要禁烟?绍兴文旅最新回应:不会因一人投诉盲目更换08-25
鲁迅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画’对你说” 绘就艺术院校思政育人新图景08-11
夏日消暑07-15
这碗“泊里香”,凭啥成了吃货新执念?07-09